内容摘要:《漢書·地理志》載新莽時改酒泉郡爲輔平郡,肩水金關漢簡記載則表明,新莽時曾兩次改酒泉郡名,第一次至遲在始建國天鳳元年(14)時先改稱酒泉郡爲右平郡,第二次至遲在新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22)時再改爲輔平郡。這種情況或與陳文豪先生推測新莽時改文德(即敦煌郡)爲敦德的原因相似,即新莽時再改右平郡爲輔平郡和天鳳三年後西域局勢惡化,征伐西域叛乱諸國失利有關。
關鍵詞:金關漢簡;新莽改制;酒泉郡;右平郡
由中西書局於2016年出版的《肩水金關漢簡(伍)》中刊布有一條簡文,整理者釋讀如下:
(1)始建國天鳳元年十二月〼
戍卒市藥右平郡〼 73EJF3:44
此簡出自漢代肩水金關編號F3的房址内。簡爲木質,下部殘斷,兩行書,文字清楚,原整理者釋讀意見可從。
該簡年代明确,屬新莽時期,“始建國天鳳元年十二月”這一時間段爲公元14年12月11日到公元15年1月9日間。依文書格式,“十二月”後所殘缺的簡文應爲是月朔日和具體某日,肩水塞某機構遣戍卒到右平郡市藥。“市藥”即到市場上購買中藥材。漢簡中可見居延邊塞各級機構派遣官吏到張掖郡、酒泉郡中市藥,如簡載“令史孫政爲官市藥酒泉郡中”(73EJT4H∶10+61)、“守吏□市藥張掖郡中”(73EJD∶40A)。此外,市藥地點還有可能遠至長安。如簡載“〼□常樂爲官市藥長”(73EJT26∶126),此簡出自肩水金關。常樂爲人名。此官當爲某候官。據簡例,“市藥”之後一般是指某地某郡,未知此簡所記“長”是否即是“長安”之殘。
根據上引與市藥有關的簡例可知,“戍卒市藥右平郡”之“右平郡”當爲新莽時期之郡名,然“右平郡”在《漢書·地理志》中未見記載。按,《地理志》載有“右北平郡”,漢初屬燕國,景帝後歸漢,置邊郡,新莽稱“北順”然右北平郡距張掖郡太過遙遠,市藥於右北平郡似無可能。結合西北漢簡中屬新莽時期簡文記載可推知,此簡中的“右平郡”亦當是新莽時改某郡之新名。
諸多證據表明,此右平郡應即新莽時所改西漢時的酒泉郡。下面結合文獻和漢簡記載,略作論證。
《漢書·地理志》載:“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輔平。”是知新莽時改酒泉郡爲輔平郡,這在漢簡中多有記載,如簡:
(2)新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五月丙辰朔乙巳,裨將軍輔平居成尉伋、丞 謂城倉、閒田、延水、甲溝、三十井、殄北,卒未得……付受相與校計,同月出入,毋令繆,如律令。][甲溝掾閎、兼史憲、書吏獲。 EPT65:23A/B
此簡出自甲渠候官。年代明确,爲“新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五月丙辰朔乙巳”。據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歷譜》,該年五月當丙戌朔,簡文誤書。乙巳爲五月二十日,公元22年6月8日。簡中所記載的“裨將軍”“居成”“閒田”“甲溝”諸詞均是新莽時改稱。其中,裨將軍即屬令、屬長,職如都尉;居成,即居延;閒田,官府名,或指居延縣;甲溝,即甲渠。同樣,輔平,即酒泉郡。據簡載“輔平居成尉”來看,新莽地皇三年前後,居延(居成)都尉府或曾一度從張掖郡脫離劃歸於酒泉郡(輔平郡)。
右平郡也是新莽時改酒泉郡之稱,可由漢簡證之。簡載:
(3)〼□昌自言願以令取傳爲家私使之酒泉右平郡……〼][〼尺齒五歲斛斛〼73EJF1∶84A/B
此簡出自肩水金關。從簡正背面記載來看,與出入關傳文書相類,但簡的背面書有牛馬的尺寸和齒齡,且又連書有兩個“斛”字。推測此簡正面爲正式的登記記録,而背面則爲習字。簡的大致時代可由簡文中所記載的“斛”來推知。斛,即石,爲新莽時所習稱。漢簡所見,至新莽始建國元年起,表示容積單位的石、斛已見同時混用,始建國天鳳元年至新莽末已多用斛稱量。據此可大致斷定此簡年代爲新莽始建國元年至新莽末期。此簡正面書“酒泉右平郡”則提示我們,右平郡即酒泉郡。之所以如此書,很可能是因爲新莽時改酒泉郡爲右平郡的通知剛下發至居延邊塞。鄉嗇夫在爲昌出具出入關證明文書時,爲了讓肩水金關關吏明白所書“右平郡”即酒泉郡之改稱,故特意加注了“酒泉”二字。新莽時期對一地之名多次改易的現象很難普遍。如《漢書·王莽傳》:“其後,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復其故。吏民不能紀,每下詔書,輒繫其故名,曰‘制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注引蘇林曰:“陳留圉縣,莽改曰益歲。”)新平,故淮陽。以雍丘以東付陳定。陳定,故梁郡。以封丘以東付治亭。治亭,故東郡。以陳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滎陽。陳留已無復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詣行在所。’其號令變易,皆此類也。”由此亦可知,簡文中即稱右平又稱酒泉,其主要原因即在於此。
又,右平郡之“右”通“佑”,義同輔,輔助,輔佑。《詩·大雅·大明》:“篤生武王,保右命爾。”毛傳:“右,助。”《書·周官》:“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辟。”孔傳:“言當敬治官政,以助汝君長。”《漢書·蕭何傳》:“高祖爲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爲亭長,常佑之。”顔師古注:“佑,助也。”《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孔傳:“天之於人無有親疏,惟有德者則輔佑之。”是知,“右(佑)平”義同“輔平”。
新莽時先後更改酒泉郡爲“右平”或“輔平”的做法并不奇怪。如漢簡所載,新莽時就曾先後改敦煌郡爲“敦德”和“文德”。王國維《流沙墜簡》:“‘文德’,地名,不見《漢志》,據上簡,文德有大尹,有長史,則爲邊郡矣。他簡舉西北邊郡,有文德、酒泉、張掖、武威、天水、隴西、西海、北地八郡,舉文德而無敦煌,故沙氏釋彼簡文德爲王莽所改敦煌郡之初名,以此簡證之,沙説是也。此簡稱文德爲始建國元年事,至地皇元年(20)一簡則又稱敦德,與《漢志》合。然則漢志所載,乃其再改之名也。”陳直《漢書新證》:“王莽在始建國元年改敦煌爲文德,繼又改文德爲敦德也。吳縣吳氏藏有敦德壓戍虎符,與志文同,其改文德,則志文未注。”陳文豪《“文德”地名考實》則進一步認爲,“‘文德’之名,係比附經義,師法孔子所云‘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之意。‘文德’之名的使用年限,爲始建國元年至天鳳三年,約有八年之久。至於又將‘文德’改爲‘敦德’,鄙意係受對周邊民族的矛盾政策及天鳳三年對西域戰爭失敗的影響,使王莽改變主張,不再強調仁義禮樂政教來招撫西域諸國。因之,做爲通往西域門戶的‘文德’再度易名爲‘敦德’”。新莽時改稱酒泉郡爲右平郡或輔平郡的大致時間亦可由敦煌郡名的相關記載進行推測。如簡載:
(4)厶移偏將軍文德尹迺戊部〼 131
此簡爲新莽天鳳三年征伐西域時五威將王駿幕府上報文書檔案。據此簡可知,直到天鳳三年時尚稱文德,大概在天鳳四年後,這批上報文書始多以敦德稱之。
(5)〼丁丑,尚書大夫武威男并下張掖、酒泉、文德、□□張掖屬國太尉,下當用者 2053
此簡中“尚書大夫武威男并”即新莽時的趙并。據《漢書·王莽傳中》載,始建國三年(11),“遣尚書大夫趙并使勞北邊,還言五原北假膏壤殖穀,异時常置田官。乃以并爲田禾將軍,發戍卒屯田北假,以助軍糧。”簡文所記當與趙并勞北邊之事有關。此簡中,張掖、酒泉、文德并記,似説明改稱敦煌爲文德的始建國三年時酒泉尚未改稱。從前引漢簡(73EJF3:44)知,至遲在始建國天鳳元年時已經稱酒泉郡爲右平郡。漢簡所見稱酒泉郡爲輔平郡的具體時間爲前引漢簡(EPT65:23)中的“新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這個時間點相對較晚。新莽再改右平郡爲輔平郡的時間很可能就在公元14—22年間。綜上所述,本文認爲,新莽時先改酒泉郡爲右平郡,後又改右平郡爲輔平郡。《地理志》所載新莽改酒泉郡名爲輔平郡是再改右平郡之名。至於前後兩次改稱的具體時間根據現有漢簡記載是難以确定的。陳文豪先生在文中所推測的新莽改文德爲敦德是在征伐西域失利後的改名。或許新莽時改右平郡爲輔平郡也是基於此。其改稱的大致時間是在天鳳三年後,其改名的背景亦和當時西域局勢惡化,征伐西域叛乱諸國的軍事行動失利有關係。當然這衹是一種推測,事實如何還是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