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有声——出土简帛的文献学研究》
作者:刘国忠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138.00元
ISBN:9787302661566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从事出土简帛研究的文章,属于简帛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作者对于侯马盟书、张家山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出土文献都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本书从文献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出土简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文王称王”“武王受命”“周公居东”等,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文史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作者简介
刘国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简帛学与中国古代史,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的形成发展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文物》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刘国忠从清华简入藏之初即参与了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熟悉清华简方方面面的情况,著有《走近清华简(增补版)》等。
目录
简帛学: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长点/1
对于简帛学建设的几点思考/4
流散简帛资料的整理及其学术价值/9
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14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简/41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墓主身份蠡测/59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伊尹间夏/63
清华简《傅说之命》别解/71
《傅说之命》梦境试析/75
清华简《程寤》与“文王受命”/84
从清华简《程寤》看《大诰》篇的一处标点/88
清华简《命训》研究/93
清华简《命训》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三命之说/106
《保训》与周文王称王/116
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120
周文王称王史事辨/128
《尚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解/136
也谈清华简《厚父》的撰作时代和背景/143
据清华简释《中庸》“武王末受命”/151
试析清华简《金縢》篇名中的称谓问题/157
清华简《金縢》与周公居东/162
从清华简《金縢》看传世本《金縢》的文本问题/167
清华简《皇门》“事”解/177
清华简与西周史研究/183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198
《春秋》始于隐公新解——以清华简《系年》为切入点/206
清华简《管仲》初探/228
清华简《治邦之道》初探/234
从清华简《系年》看齐长城的修建/241
释——兼说甲骨文中的、/246
清华简《天下之道》“、
”字新释 /251
侯马盟书数术内容探论/255
《越书·记军气》篇试论/262
帛书《式法》“徙”篇试论/274
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再探/280
读长沙五一广场所出东汉简札记(二则)/298
长沙东汉简所见王皮案件发微/302
五一广场东汉简王皮运送军粮案续论/307
从长沙五一广场所出木牍看东汉的度田/312
五一广场东汉初四年诏书简试论/321
评《简帛数术文献探论》/329
杜勇教授《清华简与古史探赜》读后/333
读《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第1辑/335
后记/338
序
因清华简结识刘国忠。2008年7月中旬,清华战国简入藏前夕,李学勤先生即向校方提议要为这批简的整理与研究组成一个整理与保护工作班子,此即现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前身。从工作的需要出发,我和赵桂芳有幸成为从校外聘来协助工作的第一批人员,而国忠则是从校内直接调入的第一人。所以从清华简入藏之时,我们便一起工作,见证了竹简入藏与清理的全过程。入藏后的前三天,经李学勤先生和谢维和副校长的指挥协调,在校图书馆和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竹简的交接与化学检测,此后便是较为漫长的清理过程。清理过程中,赵桂芳负责竹简的整体保护与处理,刘国忠和我主要负责竹简的清污。经过数千年的浸泡,竹简表面大多附着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许多字迹被掩盖,清除这些污染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况且还有许多竹简是粘连在一起的,要先做剥离,所以必须有极大的耐力与责任心,才能高质量完成。清污过程中,我和国忠经常交流经验,也向有关博物馆请教,以便获得最佳效果。清污工具主要用毛笔和眉笔(即化妆时用来画眉毛的笔),一般情形下用毛笔,估计有字迹的地方则用眉笔。关键是掌握手的力度,下手过度容易伤及墨迹,看国忠聚精会神清污的样子,知其在用心工作,仔细认真,力图保留每一笔、每一画。每清完一枚简,展露其中内容,大家都会喜形于色。有特别重要的内容,国忠都会及时向李先生汇报,先生也常常即刻来到现场考察,所以惊喜的事几乎天天都发生;当然我们也一直注意其中有没有掺假。那期间三个多月的日子,令人难忘。李先生为国忠《走近清华简》一书写《序》时评价说:“这批简的整理工作是非常复杂困难的,其中种种艰辛,殊难为外人道。刘国忠博士投身于这项工作,所做的牺牲之大,是我们同人都深知和称赞的。”
此后国忠便不遗余力地从事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2011年出版了《走近清华简》一书,对当时而言,这是首部向社会系统介绍清华简现状及整理工作的专著,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清华简。2020年出版的增补版又增加了他研究清华简的内容,多见于书中第十章以下诸篇。又,篇末所附《清华简所见论著目录》及《清华简保护、整理、研究工作大事记》收录归纳了2019年之前学术界所发表跟清华简相关的著作、论文及学术活动情况,有助于大家进一步深入了解清华简。
国忠的研究领域是比较宽泛的,早期他曾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古代帛书》一书,对出土帛书做了全面介绍。我们合作撰写的《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下编《帛书》也是他的成果,增加了许多前书没有的内容。本书《帛书〈式法〉“徙”篇试论》及《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再探》也是研究帛书的。
今《出土简帛的文献学研究》一书是他近年来有关简帛研究的论文选集,有许多创见与新意。此书内容的大部分还是与清华简有关,全书收录40余篇论文,其中28篇涉及清华简。关于清华简的讨论,既有不可多得的见闻录,如《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展示他所见所闻的真实情况;还有聚焦李学勤先生对清华简所作贡献的《李学勤先生与清华简》。从宏观角度研究清华简的有《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墓主身份蠡测》,认为清华简数十篇文献的来源是多样的,既有楚国人撰写的书籍,也有来自其他诸侯国乃至周王室者,而且许多典籍是经过楚人加工或改写的,这些文献内容的最大特色是以治国理政为核心,所以墓主应是楚国贵族。《清华简与西周史研究》则全面阐述了清华简对研究西周史的重大意义:“其中的诸多记载,不仅解决了西周史研究中许多争论已久的疑难问题,同时又为西周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书中更多的是对清华简诸篇的微观考证:《清华简〈命训〉研究》一文,根据简文中大量运用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结合《左传》等先秦古籍所见,指出《命训》及其他过去以为写成较晚的《逸周书》篇章,至迟在春秋中期已经出现;又,认为《命训》中有关大命、小命的区别及其作用的论述,开启了后世关于“命”与“运”的相关理论。紧接着的《清华简〈命训〉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三命之说》一文对“三命”含义及其与“大命”“小命”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考证出三命说即源自《命训》的二命说。《据清华简释〈中庸〉“武王末受命”》针对学界争论颇多的《中庸》“武王末受命”句,结合清华简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句意谓周武王最终接受了天命。此外,《从清华简〈金縢〉看传世本〈金縢〉的文本问题》进一步证实《今文尚书》所录《金縢》的真实性,厘清有关《金縢》的歧见,亦据清华简与之对比的异文指出传世本的不足。对清华简《治邦之道》的讨论涉及古文字“”,认为此即古文献所见“疏数”的意思。上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清华简研究的深入。
国忠在秦汉简牍研究领域也多有建树,在参加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整理的过程中,撰写了《长沙东汉简所见王皮案件发微》《五一广场东汉简王皮运送军粮案续论》等多篇论文,对简牍所见内容做了深入的考证。
迄今,全国出土简牍总数已逾三十万,内容极为丰富,展现许多以往未见的特点;研究方法与角度也五花八门,冷门逐渐趋向暖热。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建立标准、掌握尺度便提上议事日程。国忠《对于简帛学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成熟的简帛研究理论可以使简帛研究工作如虎添翼”,在发掘、保护、整理等方面都提出规范化问题,其中关于“在尽量保留和体现各批简帛资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编写出符合统一规范和标准要求的简帛整理报告”,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已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召开过有关标准化的研讨会,讨论热烈,值得肯定。我们也很希望能通过广泛的交流,制定出可行性强的标准,此标准既能体现其普遍规律,也注意不同情形下的特殊性。例如西北出土的干简与东南出土的湿简清理保护方法不一样;墓葬里出土的典籍类简牍与遗址中出土的文书类简牍常呈现不同的特点:墓葬(在没有坍塌的情况下)出土的典籍类简牍大多比较完整,重复的内容比较少;而遗址出土的文书类简牍则重复的内容与常用语比较多,且多残断。前者显然可以用传统的给古书标点作注的方式整理,而对后者施用此方式,则会显得琐碎不齐,或不如在文后集中对有关概念进行考证而便于查阅。此类问题都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根据实际情况,在动态中不断解决。
李均明
2024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