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汪受宽,1943年生,江苏东台市人。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教学研究,学风严谨,出版《谥法研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骊靬梦断——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辨识》《史学史论文自选集》等著作十几部,系大型丛书《陇右文献丛书·方志库》主编,整理出版《孝经解读》《永登鲁氏家谱校注》《青海奏疏》等古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首席专家。
内容摘要:居延汉简中的黑色人信息曾引起台湾学者的讨论。在已公布的肩水金关简中有127枚简涉及一百三十例黑色人的记载。我们认为,金关简文中的“黑色”人群体,有一部分是黑种人,他们生活于西汉中后期,籍贯在中原及河西地区,以河西特别是居延为集中,多数已经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是基层吏卒、编户民和奴仆,逾半数人拥有爵位,其中逾半数人拥有公乘之爵,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他们的身材比一般华夏人为高,是生活于两千年前的一个特殊群体。
汉代张掖郡居延县肩水金关在今甘肃省金塔县城北135公里处,是肩水都尉所辖的一座主管边防出入的烽隧要塞。20世纪30年代,在包括肩水金关在内的居延地区发掘出1.1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55条人员“黑色”的记录,曾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分歧意见很大。1973年,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肩水金关发掘出10661枚汉简。2011年和2012年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卷中已公布两批计4685枚简,其中有“黑色”人员简127枚一百三十例。2000年前在西部边境肩水金关(以下简称“金关”)简牍中出现的这个一百三十位的“黑色”人群体,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的籍贯、姓名、身份、年龄及体型有什么特异之处,他们是黑种人吗,这些都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相关资料和研究回顾
古代没有照相术。汉代有专门的画师,但未见为普通人或通缉逃犯绘制画像的。如果有必要,汉代文献中往往是以文字描述人物的长相。悬泉简Ⅱ0111④:3是一份通缉牒书,内言:“谨移髡钳亡者田��等三人年、长、物色,去时所衣服……。”[1]除姓名外,对人的特点描述主要有年,年龄;长,身高;物色,皮肤颜色。《汉书》中,山阳太守张敞形容昌邑王的像貌特征,言:“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2]金关简73EJT9:90简文:“田卒,东郡阿当夏里,官大夫,丁廆,年廿六,长七尺二寸,黑色 丿/”。是说,此人名丁廆,身份是田卒,籍贯为东郡阿县当夏里,爵位为官大夫,年龄廿六岁,身高七尺二寸,皮肤黑色。
黑色是指其人皮肤较黑,黄种人中皮肤较黑者可称为“黑色”,黑色人种的皮肤也可称为“黑色”。《辞海》称:“尼格罗人种,也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世界三大人种之一。主要包括尼格罗人、尼格利罗人、科萨人、澳大利亚人、维达人、尼格列陀人和美拉尼西亚人等。体质特征: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卷曲形或波形,发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其形成地区可能在非洲和南亚等处。”[3]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明清一直有黑色种人来华的事,南方某些地方的原住民也是黑色种人。汉代也有来华居住的黑种人。如《流沙坠简补遗》著录第三十一简系斯坦因在尼雅古城所获,简文云:“月支国胡支柱,年卌九,中人,黑色。”[4]系中亚阿姆河流域月支国的黑种人来华,在尼雅留下的文字记录。又如《焦氏易林》载:“萃: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过时无偶。”[5]此处言定居于中土的乌孙女子因其眼窝深,皮肤黑、长相丑陋而且与汉人习俗不同,故大龄还嫁不出去。
考古学界将额济纳河流域北部居延都尉所属地段和南部肩水都尉所属地段出土的简牍都称为居延汉简。1927年和1929—1931年,中外学者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居延地区两次发掘,共获得汉简1.1万余枚,其中包括在肩水金关发掘的850余枚汉简,1949年以后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居延地处边防,所获简牍中,有很多是关于吏卒、民人的名籍、过所符传、通缉文书以及关塞对出入者情况的记录,其中关于人员“黑色”的记录,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
张春树撰《居延汉简中所见的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一文[6],从居延简中整理出含有人员身高及肤色的简牍共60枚,指出简中称人的身高用“长”字,以尺寸为记录;所称“黑色”之“色”等非头发的颜色,而指狭义之“物色”,系当事者形貌上的颜色,即肤色。简中有确定身高者三十六人,其平均身高七尺三寸(以每汉尺23厘米计为1.678公尺),他认为“这个数字也许能代表汉代成年男子的身高的平均数”;统计有郡县记录的人中十四人属河西,七人来自内郡,河西人平均身高(7.33汉尺)略高于内郡(7.25汉尺),或因河西人代代从事屯垦所致;有肤色记录的简55条,其中黑色为53条,另有青黑、黄黑各1条,这些人在身份、社会地位和种族上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可能此“黑”字与“白”字为一般相对语,泛指肤色之深。
张春树先生凭着对汉代历史和居延汉简的长期研究积累,对汉简肤色和身型的讨论,开风气之先,得到史语所同事的呼应。陈槃为该文撰《跋》[7],认为古代华夏民族血统并不纯一,尤其春秋时代,中原及缘边地区,华夷杂处,彼此通婚;且迁徙频繁,交通便利,民族混同,自然而然。他从《管子·问》中找出旅客通关的证件核查有“身外事谨则听其名;视其名、视其色、是其事、稽其德,以观其外……”,视其色,就是验核所书肤色与本人实际是否一致。进而举《左传》襄十七年、昭四年、《墨子·贵义》等有关肤色的记载,同意张氏意见,古代出入关符契之书记肤色,与种族问题无甚关涉。又论古代对贱职者“黔首”、“皂隶”的称谓,与其人之肤色无关。文末慨叹:“古史之湮没不章者多矣。张君因《汉简》而提出此一问题,虽复限于材料,然自有其值得讨论之处。好古之士傥亦有同感乎?”
杨希枚先生在之前已经关注到居延简中的这一类文字,曾经从劳干《居延汉简考释》辑得有身长和黑色记载的简牍四十余枚,认为“这类简牍不但是汉代居延遗存下来的地方户籍档案资料,且应是有关汉代西北边塞民族生体学的一项重要史料。”收到张春树自美国寄来之论文后,撰成《论汉简及其它汉文献所载的黑色人:<居延汉简中所见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读后》[8]一文,表达不同见解。从两枚隧长家人名籍简看,“举家黑肤色者,当由于他们原是以黑肤色为其体质特征之一的特殊种族。”又列举了现代各人种身高的统计资料,指出“汉简黑肤人体高限度虽近似中国境内白肤高加索种的塔吉克人,但兼就体高限度和肤色而言,则显更近似非洲的黑肤尼罗河区或苏丹区的黑肤人,纵然不必就是来自非洲的黑肤人。”从汉简之黑肤人多集中于河西,尤其是张掖郡,说明黑肤人可能是来自异域的特殊种族的人。作者又从《焦氏易林》所见蜗螺母女和乌孙女之类深目黑肤人的数据,推断他们都可能是特殊种族的人。文末结论称,“居延汉简及《易林》所载见的黑色、深目且嗜欲异于一般汉族的人或即来自异域的部分特殊种族的侨民;尤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侨民。”
后来,日本学者永田英正撰《居延汉简集成》释“黑色”言:“非今日所谓人种肤色之意,实为汉时历风雨日晒所形成的肤色。”[9]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但似是而非。倘言老年人皮肤黑黢系因几十年风雨日晒,但居延简中年龄最小之“黑色”者只有3岁(29·1),何曾“历风雨日晒”?
除1930年代西北科学考查团对居延地区的两次发掘之外,河西地区百余年间出土的汉简还有很多。已经公布的简牍,主要见于1.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编,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隧》,文物出版社,1990年;3.初师宾主编、本卷主编吴礽骧《中国简牍集成·甘肃省卷》,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4.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我们翻阅这些数据,找到居延新简有一条“黑色”简文: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竹简)(破城子坞外灰堆E.P.C:1—34,上2书第548页)
二、金关简中的“黑色”人简文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卷刊布的“黑色”人简文,为讨论汉简“黑色”人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现将这些“黑色”人简文及编号钞录于下:
1.田卒魏郡犂阳南利里大夫丘汉年廿三 长七尺二寸黑色 丿(73EJT2:3)
2./□□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 轺车一乘马一匹 弓一矢十二枚 六月癸酉入 丿(73EJT3:80)
3.子大夫可年十四长六尺黑色(73EJT3:101)
4.河南郡缑氏武平里程宗年七尺二寸黑色 牛二车一两 /(73EJT4:52)
5./奉世年卅长七尺五寸黑色 轺车一乘/(73EJT4:53)
6.刁广大奴记长七尺黑色 /(73EJT4:83)
7./□亭长孙千秋年卅八长七尺五寸黑色 轺车一乘马一匹弩/(73EJT4:111)
8.刁广大奴福长七尺黑色 /(73EJT4:112)
9./成年卅四□七尺二寸黑色 /(73EJT4:185)
10.□□令居义阳里姚翁忠年卌五黑色/(73EJT4:191A)
11./里大夫周方年卅三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5:35)
12.延寿里大女许弟卿年卅一 黑色 十月丁酉出(73EJT5:52)
13.掾觻得好仁里公乘李利年廿八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5:55A)
14.橐他莫当隧长童去疾妻昭武安汉里大女董弟卿年廿七岁黑色(73EJT5:78)
15./里贾忠年十五长五尺黑色/(73EJT6:102)
16./宜民里上造召成年卌五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6:135B)
17./茂陵道德里公乘王相年卅五长七尺四寸 黑色 □/(73EJT8:4)
18.安定郡施刑士鹑阴大富里陈通年卅五黑色长七尺 /(73EJT8:35)
19./□紨年廿五岁黑色 子小男益□/(73EJT8:71)
20./年卅五岁黑色(73EJT8:91)
21.居延督盗贼广都里公乘张齐年廿八岁长七尺五寸黑色□/(73EJT9:18)
22.京兆尹长安定陵里公乘况阳遂年卌二长七尺二寸黑色/(73EJT9:24)
23.治渠卒河东狐讘山里董凡 年廿五长七尺黑色 /(竹简)(73EJT9:27)
24.齐郡临菑西通里大夫侯寿年五十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9:28)
25.氐池安汉里不更祝都赢年十五七尺寸黑色 牛车一两 /(73EJT9:41)
26.陕久长里公乘上官奉年五十二长七尺二寸黑色/(73EJT9:67)
27.河内温董里公乘李福年廿六长七尺二寸黑色 轺车一乘马一匹 剑一……/(73EJT9:82)
28.五凤四年八月庚戌/橐他石南亭长符 亭长利主妻觻得定国里司马服年卅二岁/子小女自为年六岁 皆黑色/入出止(左侧有刻齿)(73EJT9:87)
29.田卒东郡阿当夏里官大夫丁廆年廿六长七尺二寸黑色 丿/(73EJT9:90)
30.从者京兆尹长安大原里贾相年十六岁长五尺黑色 /(73EJT9:94A)
31.长安新里公大夫张骏年卅五长七尺三寸黑色 五月壬子出 丿(73EJT9:98)
32.□□□阳里□强年廿八长七尺四寸黑色 轺车一乘马一匹 弓一矢十二枚剑一 五月壬子出 丿(73EJT9:106)
33.田卒东郡西邑利里公大夫□□年廿九 长七尺二寸黑色 ∽(竹简)(73EJT9:116)
34.会水候大奴宜马年廿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9:122)
35./河南安乐里徐捐之年廿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9:137)
36./□来年卌黑色 /(73EJT9:141)
37./□年十七长六尺五寸黑色 弓/(73EJT9:279)
38.河南郡平县河上里公乘左相年廿三长七尺二寸黑色 剑一枚 卩(73EJT10:104)
39.治渠卒河东解临里李驩年卅五长七尺三寸黑色 丿(竹简)(73EJT10:112)
40.葆淮阳国阳夏北阳里公乘张不武年廿三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10:118A)
41.从者居延肩水里大夫盖常年十三长六尺三寸黑色 皆以四月壬戌出 (73EJT10:130)
42.河南郡荥阳谷京里公乘董置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10:148)
43./□成昌武里公乘郭宗年卌长七尺三寸黑色/(73EJT10:191)
44.广地 博望隧长孙道得子女居延平里孙女年十二岁/长五尺黑色(73EJT10:201)
45.□□丞葆同里大夫王威年廿七岁黑色/(73EJT10:245)
46./年十二 长五尺黑色 /(73EJT10:271)
47./里张宫年廿四 黑色 /(73EJT10:364)
48.从者居延广地里上造张青齿年十五黑色 /(73EJT11:4)
49.属国胡骑充国佰县泉里呼淦年廿五 长七尺五寸 黑色 □□□(73EJT14:2)
50.肩水都尉属令狐赏葆屋兰大昌里孙圣年廿八长七尺五寸 黑色(73EJT14:3)
51./□年廿四长七尺二寸黑色 卩 日 /(73EJT15:23)
52.戍卒鉅鹿郡南䜌西始里孙义年卌四 长七尺三寸黑色大刀一 有方一∽(73EJT21:99)
53.子小女征君年三岁黑色 /(73EJT21:203)
54./卅一长七尺二寸黑色色色色色色色色六月丙戌入……(73EJT21:205A)
55.居延始至里曹缎年廿长七尺四寸黑色 牛车一两/(73EJT21:262)
56.戍卒淮阳国阳夏……年廿八 长七尺二寸黑色 /(竹简)(73EJT21:329)
57./年卅二公乘 长七尺二寸黑色 �� /(73EJT21:343)
58./□长七尺二寸黑色 牛车一两弩二矢五十粟/(73EJT21:386)
59./阴长年里公乘吴林年廿五长七尺二寸黑色将牛车一两 出左办任占 十二月己巳入 左胜丿(竹简)/(73EJT22:1)
60.戍卒鉅鹿郡曲周东渠里杨庇年廿九 长七尺四寸黑色 三石具弩一稾矢五十 ∽(73EJT22:24)
61./万赏年廿三 黑色长七尺二寸 卩出 右/(73EJT23:148)
62.戍卒上党郡襄垣石成里大夫李辅功 年廿四长七尺二寸黑色/(73EJT23:163)
63./年五十一黑色字子真六月/(73EJT23:418)
64.富里公乘吕昌年廿九 黑色 长七尺三寸 /(73EJT23:659)
65./里大女吕贞年廿六岁黑色牛车二两·子小女□/(73EJT23:818)
66./□年卅五长七尺五寸黑色 十一月戊子/(73EJT23:926)
67./李庄年十六岁长六尺黑色 /(73EJT23:940)
68./□大奴右年廿六岁长七尺五寸黑色 马一匹(73EJT23:968)
69.居延佐富里张广地年廿五长七尺五寸黑色 马一匹 弓一矢卅 △(73EJT23:971)
70.居延令史富里公乘曹延年=卅五长七尺五寸黑色 轺车一乘马一匹 /(73EJT23:973)
71.广地受延隧长徐寿光妻氐池富昌里徐公君年廿八黑色 子小男贺年三岁 牛车一两(73EJT23:977)
72./里大夫利乐宗年廿三长七尺五寸黑色 弓一矢五十(73EJT23:982)
73.居延游徼千秋里公乘霸憙年廿五长七尺二寸黑色/(73EJT23:1049)
74.居延当利里大夫召里人年廿长七尺二寸黑色十一月戊寅出 车一两牛一 十一月己未 (73EJT24:48)
75.河南郡雒阳常富里大夫张益众年廿六岁黑色长七尺二寸四月甲辰入 牛车一两/(73EJT24:50)
76./公乘段安世年卅长七尺五寸黑色 弩一矢廿四 马一匹(73EJT24:51)
77./□郭奉亲年廿三长七尺五寸黑色送诏狱囚郭谊田万/(73EJT24:154)
78./□□□□候居延□□□女子李然年卅五黑色 /(73EJT24:287)
79.四年望远隧长奴子小女居延城��里郭婢年十岁长五尺黑色(73EJT24:296)
80.万岁里公乘任青肩年廿二 长七尺三寸黑色/(73EJT24:309)
81./年卌五长七尺五寸黑色牛/(73EJT24:316)
82./□六岁长□尺四寸黑色/(73EJT24:341)
83./三长七尺三寸黑色 /(73EJT24:420)
84./长七尺二寸黑色 丿(73EJT7:47)
85./□长六尺五寸黑色 /(73EJT9:289)
86./……长七尺二寸黑色/(73EJT9:329)
87./……长七尺二寸黑色 卩(73EJT10:1)
88./□长七尺二寸黑色·正强/(73EJT10:255)
89./长七尺二寸黑色 /(73EJT10:438)
90./长七尺四寸黑色/(73EJT10:463)
91./□黑色七尺二寸 乘方相车騩驳牡马一匹齿十八岁弓一十二(73EJT10:261)
92./七尺三寸黑色/(73EJT10:385)
93./尺二寸黑色大车一两牛一 /(73EJT24:424)
94./尺二寸黑色 (73EJT9:195)
95./尺三寸黑色 /(73EJT10:331)
96.……尺二寸黑色 □□□□辞以发幼 广地候官 吏吏……(73EJT23:984A)
97./三寸黑色乘马一匹 /(73EJT10:329)
98./□二寸黑色/(73EJT24:492)
99./二寸黑色 卩(73EJT9:272B)
100./三寸黑色(73EJT10:8)
101./二寸黑色十一月戊寅/(73EJT24:158)
102./尺黑色 车/(73EJT8:37)
103./寸黑色 弩一矢十一 卩(73EJT9:57)
104./寸黑色(73EJT9:386)
105./寸黑色 /(73EJT23:463)
106./□寸黑色 轺车一乘马/(73EJT23:935)
107./黑色 车一两载麦五十石 入出(73EJT8:103)
108./黑色车一两牛二 剑一(73EJT10:382)
109./ 黑色 /(73EJT2:60)
110./ 黑色 同 十二月□/(73EJT9:21)
111./ 黑色 /(73EJT9:129)
112./ 黑色/同 /(73EJT10:393)
113./十五岁长六尺黑/(73EJT2:93)
114.东郡博平都乡佐麦里公乘李安世年廿四长七尺四寸黑/(竹简)(73EJT6:28)
115./里王步舒年卅八岁长七尺二寸黑剧食牛车一两弩一矢五十剑一(73EJT6:53)
116./□彭沮年卅长七尺二寸黑刑乏□/(73EJT6:99)
117.缑氏县□□里□□□卅二黑/(73EJT8:25)
118.河南郡原武南长里公乘王乐年卅长七尺二寸黑/(73EJT9:241)
119.河南郡荥阳槐里公乘虞千秋年卌八长七尺三寸黑/(73EJT10:176)
120.雒阳西猛里公乘 尹自为年廿二岁丿/史刑年廿八岁丿长七尺二寸黑/(73EJT10:190)
121./……延年里大夫庄贤年五十长七尺二寸黑□ 轺车一乘马一匹(73EJT21:53)
122.□□□□……□□□□□……年卅六七长七尺五寸中壮大刑面鼻黑(73EJT23:795)
123.居延沙阴里李奴年卅长七尺五寸黑/(73EJT23:1027)
124./□□□□常年卌二岁长七尺二寸黑……/(73EJT24:100)
125.戍卒颖川郡傿陵邑步里公乘舞圣年卅黑中长七尺四寸 ∽(竹简)(73EJT3:95)
126./年廿二岁长六尺七寸墨色 /(73EJT23:228)
127.万年里任广汉大奴据年廿五/墨色 车牛一两 练袭一领白布单衣一领布一两 革履一两·右伍长 卩(73EJT23:975)
上录金关简中,项目较全的简文包含有当事者的身份、姓名、籍里、爵位、年岁、身长和肤色。
鉴于简牍或有残缺或略写,故有些问题需要说明。其一,张春树先生已讨论,在居延汉简中,人的身高称“长”,马的身高称“高”,故第82—106号简所记“黑色”者皆为人而非马。其二,107、108号简虽无人身长文字,但从其后车数及载携物可知,为一出入符,故其黑色当指人而非其它。其三,第109—112号简皆为残断简,仅书“黑色”二字,其前后有空格,与第17号简、47—50号简格式相同。又马匹之颜色都有专门用字,如悬泉汉简V1620②11—20号简为建始二年三月上报的悬泉驿《传马名籍》[10],其中駹、騩、騧、馰、骝、骍等字,都是马之毛色的专用字,马之黑色有专用的“骊”字,虽然也有马匹毛色用白黑赤诸字,但都要与騩騧骝骍诸字相连,而不单独使用,故可判定断简之“黑色”皆指人而言。其四,第114—125号简关于肤色仅书“黑”字而无“色”字,或为断简,或其后缀有其它描述词,当皆为黑色之意。其五,125号简书为“黑中”,126、127号简书为“墨色”,此写法与史传昌邑王之青黑色类同,都是形容黑色之程度,黑中指中等程度的黑,而墨色则指十分黑。
上述有“黑色”的简127枚,一般每简载一人,第28号简为一家三人皆黑色,第120号简为两名黑色者,总计“黑色”人一百三十例。
三、金关简“黑色”人群体生活的年代
为了判定金关简“黑色”人群体所生活的年代,按照考古学原则,我们从《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卷中查考1—24号探方诸简所涉年号[11]。有:甘露(73EJT1:1)、地节(73EJT1:4)、元康(73EJT1:123)、本始(73EJT1:125A)、元延(73EJT3:26)、河平(73EJT3:55)、建平(73EJT3:89)、永光(73EJT3:109)、神爵(73EJT3:113)、五凤(73EJT4:103)、大(太)初(73EJT4:107)、初元(73EJT4:179)、阳朔(73EJT6:23A)、鸿嘉(73EJT6:115A)、竟宁(73EJT8:9)、居摄(或写为“居聑”,73EJT8:51A)、大(太)始(73EJT9:227)、元凤(73EJT10:341)、建昭(73EJT10:373)、黄龙(73EJT11:1)、建始(73EJT11:13)、永始(73EJT23:1A)、始建国(或略写作“建国”,73EJT23:290)、元始(73EJT23:317)、元寿(73EJT23:897A)。
这些年号最早为汉武帝大(太)初(前104—前101),最迟为新朝始建国(9—13)。没有东汉的年号,亦不涉及东汉事项。可以判定,上述统计的一百三十例“黑色”人群体,大体生活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13年的一百一十余年间。
武帝一朝(前140—前87年)是西汉经长期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强盛时期,他“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削除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大规模地进行反击匈奴的战争,使河西走廊、西域等地方成为皇朝直接统治的领土,密切了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他还兴修水利,推广代田法和边塞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使皇朝发展至极盛。继位的汉昭帝、宣帝等,关心民瘼,去弊兴利,使汉朝在衰败以后重又振兴。以后的元、成、哀、平等帝一代不如一代,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日益黑暗,豪强依仗权势,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的群体斗争日益高涨。外戚王莽伪造“天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他托古改制,翻云覆雨,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终于在农民造反者手中被分尸而死。
肩水金关地处河西走廊西北,皇朝的强盛、衰落和骚乱在这个边陲烽隧哨卡留下印迹,但因境外势力的窥伺,百余年间边境防卫始终未有松懈。金关简“黑色”人群体生活于西汉全盛期至王莽建新的前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汉社会、政治和边防状况。
四、对金关简“黑色”人群体籍贯的分析
以上一百三十例金关简“黑色”人中有籍贯记载的六十一例。
其中,属于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二八例。分别为:京兆尹长安定陵里,京兆尹长安大原里,长安新里,/茂陵道德里,陕(县)久长里,河东狐讘山里,河东解临里,上党郡襄垣石成里,魏郡黎阳南利里,鉅鹿郡南䜌西始里,鉅鹿郡曲周东渠里,河南郡雒阳常富里,雒阳西猛里,河南郡平县河上里,河南安乐里,河南郡原武南长里,河南郡缑氏武平里,缑氏县□□里,河南郡荥阳谷京里,河南郡荥阳槐里,河内温(县)董里,颖川郡傿陵邑步里,淮阳国阳夏北阳里,淮阳国阳夏……,东郡博平都乡佐麦里,东郡阿(县)当夏里,东郡西邑利里,齐郡临菑西通里。
属于今四川境的一例,充国佰县泉里。
属于河西走廊及其邻近郡县的二十八例。分别为:(张掖郡)居延肩水里,居延平里,居延始至里,居延广地里,居延广都里,居延富里,居延富里,(居延)富里,居延当利里,居延城��里,居延千秋里,居延沙阴里,居延□□□,□□□(居延)阳里[12],/……(居延)延年里,(张掖郡)觻得好仁里,觻得定国里,觻得定国里,觻得定国里,(觻得)延寿里,(觻得)万年里,(张掖郡)屋兰大昌里,(张掖郡)昭武安汉里,(昭武)万岁里,(张掖郡)氐池安汉里,氐池富昌里,(安定郡)鹑阴大富里,(金城郡)令居义阳里。
不明郡县的四例。分别为:/□成昌武里,/阴长年里, /宜民里,/里。
“黑色”人群体中有明确郡县的共五十七例,属于中原地区的二十八例,属于西南地区的一例,属于河西走廊及其邻近郡县的二十八例,其中居延县有十五例。就是说,肩水金关简中“黑色”人群体的居地大体为黄河流域,以河西走廊为多,居延县最为集中。这种分布状况,虽说与汉代屯戍的地区走向(中原人主要到西北和东北边境服役)和简牍出土于居延县境有关,但也不应忘记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通道,欧洲、东非和西亚人由陆路来华,要由阳关和玉门关入境,经河西走廊再进入关中,再散布到中原以至全国各地。在肯定这个“黑色”人群体中部分是皮肤较黑的黄种人的同时,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有经由西域来华,而在中原尤其是河西走廊诸郡县落籍的黑种人。
上录28号简是一份边境亭长符,名利主的亭长、其32岁的妻子及6岁的女儿都是黑色,不能排除夫妇家族的祖先皆来自异域之黑种人。另外,第127、128号简主人为“墨色”,其为来自异域之极黑皮肤之黑色人种似应毫无疑义。
金关简“黑色”人中属于今四川的一例值得重视。第49号简“属国胡骑,充国佰县泉里,呼淦,年廿五,长七尺五寸,黑色□□□”。按充国为县名,故治在今四川阆中县西南六十里,西汉置。东汉初废入阆中县,永元二年(90年)复置。佰字,通貊,系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通名之一。《尚书·武成》:“诛纣敬承天意,以絶乱路,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汉桓宽《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卭筰之货致之东海。”简文之“充国佰县”,不一定是误写,或即充国县系居有貊人之县的意思。该简主人呼淦,身份为属国胡骑,则其为胡人,即少数民族之人。属国是汉代用以安置“归降”少数民族的地方。元狩二年(前121年)秋,浑邪王率河西四万匈奴降汉,汉武帝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设五属国安置他们。蜀地有否设属国,不见史文。属国的青壮年男子被编为属国骑士,充当武装力量。元凤三年(前78年)杀死入犯匈奴犁汗王而被封王的就是“汉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该骑士是义渠族人。简文中未言呼淦在何属国,难以推测。蜀地邻近西南边陲,是传统的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永初元年(107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13]按,《山海经·海外南经》言,“僬侥国在三首东。”[14]李长傅《南洋史纲要》言:“小黑人,后印度(中印半岛)之原住民人种。学家名‘小黑人’,属尼格罗系(Negritos),身躯短小,肤色黝黑。”[15]永昌在今云南保山市一带,归附之僬侥种人原在其境外当即中印半岛之黑色人,其中一支来投属汉朝,一般情况下应安置于西南某地。此为东汉例,西汉应也有类似之例。或许这位充国县貊人,是一位南方黑人。
五、对金关简“黑色”人群体姓名和性别的分析
金关简一百三十例“黑色”人简文中,有事主名字的86人。
其中涉及的姓氏为:李姓八人,张姓八人,王姓四人,孙姓四人,郭姓、徐姓、董姓、利姓各三人,贾姓、吕姓、祝姓、曹姓各二人,陈姓、召姓、侯姓、丁姓、庄姓、左姓、盖姓、史姓、呼姓、吴姓、杨姓、霸姓、丘姓、舞姓、程姓、周姓、况姓、虞姓、尹姓、段姓、任姓、召姓、姚姓、许姓、上官姓、司马姓各一人。不知姓氏者九人,无姓氏者六人,不知姓名仅有字者一人。
“黑色”人中的霸姓、舞姓、利姓、盖姓、呼姓皆为史传中所无或极稀见姓氏,也许他们系外来之黑色种人,来华后以其原来国名族名之汉文译字为姓或随意所取之姓。
非稀见姓氏的肩水金关“黑色”人,可能有先秦或汉代早就来华定居而融入社会享有普通编户民权利的黑种人。
无姓氏之6人中5人身份为“奴”,有刁广大奴记、刁广大奴福、/□大奴右、任广汉大奴据、会水候大奴宜马,是否说明汉代奴仆皆无姓氏,或因从主人之姓氏而未录入简文。说到黑色之奴,我想到“昆仑奴”的典故。《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国,汉日南象林之地,在交州南千余里……其人拳发色黑,俗皆徒跣……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16]三国吴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称:“扶南海隅有人如兽,身黑若漆,齿白如素。”“瓮人,齿及目甚鲜白,面体异黑若漆,皆光泽。为奴婢,强勤力。”[17]似乎南洋黑人在华为奴仆者早有传统。《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称,该李本“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18]是因其个子高而且皮肤黑而绰号“昆仑”,可见时人对黑色人种之熟悉。唐德宗时著名乐工康昆仑,康为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姓,而名昆仑则不能排除其系黑种人。出土的唐三彩俑、塑像、壁画中都有非常生动的男女黑人形象。唐传奇有《昆仑奴》一篇,为学人所熟悉,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影子,这位磨勒是唐代来华黑人的代表。既然金关简中有数位无姓氏的“黑色”或“墨色”人为奴,或可断定这些人是在华为奴的黑人。
统计“黑色”人中有事主名字的八十六人,其中单名者四十九人。他们是:(奴)记、(奴)福、(奴)右、(奴)据、可、益、徐贺、李利、李福、李驩、李庄、李奴、李然(女)、王相、王乐、王威、贾忠、贾相、吕昌、吕贞(女)、张骏、张宫、郭宗、郭婢(女)、孙圣、孙义、孙女(女)、陈通、董凡、董置、召成、侯寿、丁廆、庄贤、左相、盖常、史刑、呼淦、曹缎、吴林、杨庇、霸憙、丘汉、舞圣、利主、程宗、周方、上官奉、司马服(女)。双名者三十一人。他们是:李辅功、李安世、王步舒、张齐年、张不武、张宫年、张青齿、张广地、孙千秋、张益众、况阳遂、祝都赢、利乐宗、徐捐之、虞千秋、尹自为、曹延年、郭奉亲、段安世、任青肩、召里人、姚翁忠、许弟卿(女)、董弟卿(女)、徐公君(女)、利自为(女)、(子小女)征君、□彭沮、/奉世、/万赏。不明其名字数者6人,他们是:/成、□紨、□强、/□来、/□□□□常、佚名(字子真)。
我们知道,王莽曾“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19],所以东汉、三国人单名化极为严重。统计金关简“黑色”人双名占有姓名总数的38%,一方面证实了这个群体主要生活于西汉,而不是王莽以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群体即便有部分来自异域者,也已入乡随俗,与华夏人的取名方式无大异。
诸名中有名“圣”、“主”、“奴”、“婢”、“宜马”、“里人”、“青齿”者,都很特别。圣、主等字极为尊贵,一般人取名时避用,奴、婢和宜马三名较贱,里人、青齿二名颇为随意。这几个名字的主人是否是非华夏种人?
八十六个“黑色”人名中有九位女性。其中六位是边地隧长、亭长的家属,一位是奴女,另两位可能是编户民。她们中六人因其夫的名符而见于记载。她们的名字有“服”、“贞”、“婢”、“女”等表示女性德操地位的用字,有“弟卿”、“公君”等寓含希望家中男性富贵的用字,只有“自为”、“然”系自强用字,从而反映即使在“黑色”人群体中女性地位不高,却仍有相对的独立性。
六、对金关简“黑色”人群体身份和爵位的分析
金关简“黑色”人群体中有明确身份者三十一人,他们分别是:掾一人、居延令史一人、亭长二人、居延游徼一人、居延督盗贼一人、安定郡施刑士一人、押送诏狱囚犯者一人、田卒三人、戍卒五人、治渠卒二人、属国胡骑一人、奴子小女一人、从者三人、葆三人、大奴五人。
这些“黑色”人全部属于基层少吏、下层公务人员、士卒、平民和奴仆。
汉代地方实行郡县乡里制。上录第13号简文:“掾觻得好仁里公乘李利年廿八……”,此人职务是掾。在汉代三公、诸卿、郡、县各级行政机构中都有掾,为该机构内分管某项事务的诸曹之长,军队候官之下也设有掾,为某项事务的负责人。若其为郡级某曹之掾,则地位可能相当于县一级;若其为县级某曹(相当于现在的县内科局)之掾,或候官下之掾,则亦仅为少吏。金关简“黑色”人中有一位居延令史,令史为县文吏之长,相当于今县办公室主任一职。汉代的亭有多种,一般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相当于现在派出所;边塞体系中最基层烽隧之稍大者称亭;汉代屯田的基层组织称农亭;在邮递系统中有邮亭;其它还有都亭、乡亭、市亭、门亭、城亭等[20],各类亭的负责人都称亭长。第7号简的孙千秋因“亭长”二字前断残,不知为何种亭之长。第28简文称“橐他石南亭长符”,则此人为居延边防亭隧之长。有一位居延游徼,“游徼,徼循禁贼盗”,系汉代负责治安的乡官。居延督盗贼、安定郡施刑士、押送诏狱囚犯者,都是郡县公安司法的基层干员等。以上这些人,都是属于郡县以下被称为斗食的小吏,甚至一般办事人员。
至于其中的五位戍卒、三位田卒、二位治渠卒、一位属国胡骑,都可视为边境各种军事系统中的士卒。戍卒,是征发至边塞戍守服役的正规边防兵。内地服役者,除在本郡为正卒一年之外,还需到京师或边境屯戍一年,称为“卫士”或“戍卒”,但边郡人的两年兵役皆是在本地完成。[21]田卒即屯田兵,是“以兵营田”的武装力量。屯田吏卒在屯戍地且耕且守,既生产了粮食,又保卫了边境和交通要道的安全。河西的屯田吏卒数量有时很大,如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一次就调派十八万吏卒屯戍于居延和休屠二地,以护卫酒泉,维护丝路孔道的安全畅通。治渠卒,顾名思义,是屯田卒中负责河渠治理士卒的专名。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开渠灌水是农业生产的保证,渠道的开凿、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属国是汉代用以安置归降少数民族的机构,属国中的成年男子被编为属国兵,有“属国骑”、“属国胡骑”等称呼,是汉朝边防在线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从者、葆和奴都是为他人服务的佣者。不同的是,从者和葆是自由民,是主人的亲近者,甚至是有一定知识或地位的人;而奴是无人身自由的奴仆,所生子女一般亦为奴婢身份。从者是尊者的随从。葆亦可写作保,是男性服务人员,三代的保尹、保傅是朝廷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名,后来的保父或保傅,是富贵人家礼请来为自己做辅佐,为子弟做知识、性格、人生养成的男教师,犹女性称保母一般。他们都是有自由身份者,甚至有一定的爵位。如第41简之从者为大夫,48简从者爵上造,40简葆爵公乘,45简葆爵大夫。
统计金关简“黑色”人群体中,有爵位的四十人,分别是:上造二名、簪弱一名、不更一名、大夫十名、官大夫一名、公大夫二名、子大夫一名、公乘二十二名。商鞅为秦制定的二十级爵,汉朝沿袭,只是将其彻侯改称列侯,以避武帝名讳,另设王爵,用以封刘氏。金关简“黑色”人的爵位,上造是第二级爵,簪弱即簪袅是第三级爵,不更是第四级爵,大夫是第五级爵,官大夫是第六级爵,公大夫是第七级爵,公乘是第八级爵,“子大夫”不见爵位表,在史书中是作为对官员或士人的敬称,第3简之“子大夫”是一位十四岁的儿童,或此儿童的爵位是大夫,人们敬称其为子大夫,可归入第五级大夫爵统计。秦汉八级以下皆为民爵,“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22]民有爵者享有相应的荣誉,或者在服兵役时担任相应的更卒、车左、车右等,五级以上赏给少量田宅,八级公乘可以乘公家之车。汉代规定民爵还可以用以顶罪或者卖钱,成帝时爵一级价千钱[23]。金关简“黑色”人之有姓名者八十六人,除去五位大奴和八位女性,为七十三人。七十三位男性自由民中四十人有爵位,占总数的55%;其中,为民爵最高级之公乘者二十二人,占有爵者的55%。这两个55%说明汉代民爵之轻,也说明肩水金关“黑色”人群体在小吏平民中的总体地位是比较高的。汉王五年(前202年),刘邦刚刚称帝,为了拢络人心,下《罢兵赐复诏》称:“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24]文帝时,晁错上《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疏》,建议募民实边,给予爵位,言:“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25]肩水金关“黑色”人有爵者甚多,当与西汉的这些鼓励政策有关。
七、对金关简“黑色”人群体年龄和身高的分析
在讨论古代人年龄时,必须明晰古人所说年龄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虚龄,从生下来的那一年(无论是一月或十二月末出生)就记为一岁。故而古人的年龄记录,大体比现在所称实足年龄(每过一次生日,在未过下一个生日之前都算这个岁数)要小1岁甚至近2岁。
在金关130例“黑色”人简文中,有年龄记载的九十四人。具体为:三岁一名,六岁二名,十岁一名,十二岁二名,十三岁一名,十四岁一名,十五岁三名,十六岁二名,十七岁一名,廿岁四名,廿二岁二名,廿三岁六名,廿四岁四名,廿五岁七名,廿六岁五名,廿七岁二名,廿八岁七名,廿九岁三名,卅岁九名,卅一岁二名,卅二岁三名,卅三岁一名,卅四一名,卅五岁八名,卅六七岁一名,卅八岁二名,卌岁二名,卌二岁二名,卌四岁一名,卌五岁三名,卌八岁一名,五十岁二名,五十一岁一名,五十二岁一名。
金关简“黑色”人群体有年龄资料的九十四人,总年龄为2702岁,平均年龄为28.74岁。著者从《居延汉简甲乙编》、《居延新简》、《中国简牍集成:甘肃卷》、《敦煌悬泉汉简释粹》诸书中统计,有年龄记载的河西简牍人个体五百十四名,总年龄14968岁,平均年龄29.12岁。两类人平均年龄接近,或许可以推测西汉在籍民人的平均年龄为29岁。
金关简“黑色”人与河西简牍人各个年龄段人数比较于下:
统计河西简牍人加金关简“黑色”人有年龄记录的六百零八位人口中,60岁以上者仅九名,其中70岁以上者仅一名为75岁,金关“黑色”人最年长者为五十二岁。由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古人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绝非穴来风。由于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体力劳动强度和环境不同,古人的寿命比起现代人差得很远。属于青壮年时期的21至50岁者,金关“黑色”人共七十四人,占其总数的78.7%;河西人共三百七十九人,占其总数的73.7%,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两种统计人中皆占约3/4。可以说,西汉金关“黑色”人与河西人都是一个青壮年的社会,是一个劳动力占很大比例的社会。这除了因为金关或河西地区主要是一个移民的社会和服役者的社会有关,也与河西条件艰苦有关。
金关简“黑色”人成年人的身高统计,先要说明的是,诸简一般有明确几尺几寸的记载,残简却有/尺二寸,/□二寸,/尺三寸,/三寸等写法,因为金关简所记成年人除一人外皆为七尺以上,故而我们就将这些数字视为七尺二寸或七尺三寸。好在总共只有8个这样的数据,即使这种办法不当,也不影响大局。
金关“黑色”人群体中,有八十一位20岁以上成年人身高的记录:六尺七寸一名占1.2%,七尺四名占5%,七尺二寸四十二名占51.8%,七尺三寸十二名占15%,七尺四寸七名占8.5%,七尺五寸十五名占18.5%。
为了提供比较,我们从《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卷中共找出人物有年龄记录的四五十五人,其中有身高记录者一百零八人。这一百零八位中,“黑色”人七十四位,其身高已见上录;无肤色记录有身高记录者三十二位,他们的年龄在22岁至64岁之间,其身高是七尺七名、七尺一寸一名,七尺二寸十名,七尺三寸五名,七尺四寸二名,七尺五寸七名;另有“黄色”人二名,分别是廿三岁七尺三寸、五十岁七尺八寸。七尺八寸是所有统计简牍人中身材最高者,按汉尺一尺约当23.1厘米,其身高约当1.80米。《三国志·诸葛亮传》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26]比较上述简牍人身高的统计,可知八尺(1.85米)的诸葛亮在当时确实是一位罕见的大个子。
通览河西汉简可知,人物简多数都无身高记录,即使一定要记身材不高者,一般只是用“为人短壮”(敦煌马圈湾出土汉简683,页69)、“为人中壮”(金关简73EJT1:1)等模糊概念,但河西简和金关“黑色”人简成年人若有身高纪录,除以上第126号简所记“/年廿二岁长六尺七寸墨色”人外,其它都在七尺以上。是否可以说,汉代成年男子的一般身高皆不足七尺(161.7厘米),比2009年公布现代中国(20—29岁)成年人平均身高169厘米为低。
在所有河西简牍人物中,“黑色”人只占极少数。但统计肩水金关诸简,一百零八位有身高记录者中,无肤色记录的普通人三十二位,“黄色”人二位,“黑色”人七十四位。“黑色”人中除去十七岁以下有身高记录的九位,尚有六十五位。这一数字是上述普通河西简牍人的一倍。由此可以说,河西简牍记录中,“黑色”人的身高远超过一般黄皮肤的华夏人。
杨希枚先生在前揭文章中,曾据Hooton.Ibid,pp620—622列出非洲和亚洲黑色人种身高的资料[27]:
(Ⅰ)The Africon Negroid:
1.The West Suden and the Congo Negro : 165—169cm
2.The South Africon Negro : —170cm
3.The Niliotic Negro : 170—178cm
4.The Negro : —150cm
5.The Bushrman—Hottenot : —160cm
(Ⅱ)The Oceanic Negroid—The Melanesian—Papuan: —165cm
现代黑色人种的身高,大体非洲及亚洲有165厘米以下的,其余非洲的纯正尼格罗黑种人,都在165厘米以上,尤其是东北非地区的尼罗河黑种人身高170—178厘米。金关“黑色”人成年人有身高数据的八十一人,八十人都在七尺至七尺五寸之间,即约在161.7—173.3厘米,其中一半以上为七尺二寸,约当166.3厘米,这些资料与上列现代黑色人种的身高资料颇为接近。或许由此推测,金关“黑色”人群至少有部分系黑色种人。
八、结语
在新出《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卷的各种人物简中,我们找出了有“黑色”及个别“墨色”记录的简文127枚一百三十例,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论定“黑色”系指肤色,即这个群体的肤色较一般华夏人为黑,个别甚至极黑而称之为“墨色”,至少这两位墨色者,可以断定为非华夏种的黑色种人。然后通过对两卷书中所见年号的耙梳,考定这个“黑色”人群体,大体生活于西汉武帝太初间至王莽新朝始建国(前104至前13年)间。又对这个群体的籍里记载进行勾稽,六十一个人中,有六十人的郡县都属于丝绸之路东段沿线的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其中属于河西走廊及其邻近郡县的二十八例,内居延县的十五例。丝绸之路沿线先秦和汉代文献中都有黑色人种来华的记载,河西走廊又是自西域进入华夏地区的首站,因而金关“黑色”人群体很可能有自西方来华的黑色种人。四川的一例是被称为貊族的属国胡骑,不排除其为南方黑色种人的可能。金关“黑色”人群体中,有事主姓的八十六人,其中有五位无姓氏的“奴”,很可能与唐人传奇中的“昆仑奴”类似。这个群体中有稀见的霸、舞、利、盖、呼等姓氏,也许他们系外来之黑色种人,来华后以其原来国名之汉文译字为姓。他们中的“圣”、“主”、“奴”、“婢”、“宜马”、“里人”、“青齿”诸名,都是一般华夏人名极少使用的,他们是非华夏种人吗?
通过对金关“黑色”人群体中三十一位男性身份记载的研究,知道他们全部属于基层吏员、下层公务人员、士卒、编户民和随从、奴仆,没有一例是县一级或以上官职的人。统计金关“黑色”人之有姓名者,除去奴和女性为七十三人。七十三人中有四十人拥有自第二级上造到第八级公乘的爵位,全部是民爵,其中公乘者二十二人,占有爵者总数的55%,说明金关“黑色”人群体在吏民中的地位相对比较高。
金关一百三十例“黑色”人简文中,有年龄记载的九十四人,其中最幼的3岁,最长的52岁,平均年龄28.74岁,而笔者统计的其它河西简中有年龄数据的五百十四人,平均年龄29.12岁。金关“黑色”人因肩水金关这个地理节点而联系到一起,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群,是劳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群。
汉简中一般只有个子较高者才记其具体的身高资料。金关“黑色”人群体中,有八十一位成年人身高的记载,除一位例外,其余都是七尺(1.617米)以上,七尺二寸有四十三名,最高的是七尺五寸(1.733米)十五名。统计《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卷的人物简中兼有年龄和身高记录者一百零八人,内“黑色”人七十四位,其余为无肤色记录或“黄色”者。“黑色”人有身高记录者占68.55%,说明金关人中,黑色人群体比其它河西简牍人的身高要高许多。肩水金关“黑色”人的身高资料,与现代非洲纯正黑色人种的身高资料颇为接近,说明金关“黑色”人群体至少有部分系黑色人种。
总之,通过研究和比较,我们认为,以肩水金关简文记录为节点的“黑色”人群体,有一部分是黑种人。此项研究,或可为现代汉族人来源考察提供参考。
原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3辑,详情下载参阅原文,特此备注!